《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时标准的相关要求,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体会“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
3、理解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内容,知道小稻秧遇险的原因。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本课教学我打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
读、演、说中感悟、体会理解第
一、二自然段中四字成语及小稻秧遇险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受文本
——以“悯农”入手,在朗读古诗中感受小稻秧。
1、出示古诗《悯农》,引出课题。
2、师生板书课题,强调“稻秧”和生字“险”(左窄右宽,耳朵长又扁,遮住半边脸。)
3、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学习字词,初读文本
——紧扣“生字词”,在具体字词中走近小稻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指导写字,规范美观。
3、由“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引出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中随文正音)
2、教师扮演小稻秧与学生一起演演课文的第
一、二自然段,感受小稻秧的遇险过程。
3、再读第
一、二自然段,并出示课堂练习说话题:“这真是一群____的杂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准确使用词语。
四、拓展文本
以“你想对气得病倒的小稻秧说什么?”为话题,分别采访学生。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至五自然段的脱险部分,下节课演演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
杂草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脸色蜡黄、病倒了喷雾器?
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课文十分有趣,学生很是喜欢。由于是第一课时,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读——演——说等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课文生字词和第
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在课堂上,我将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期望得到一定的效果。
1、充分利用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
2、对于中低年级来说,想一想、演一演、读一读等环节正是他们表达情感,促进语言内化,感悟文本内涵的良好手段。在学习“遇险”部分时,我尽量与学生一起表演,通过“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文第一部分——“遇险”的体验更加渗透。设想都是美好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我将更加用心渗透教材理念,争取做到更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趣。
教学过程:(略)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拿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随手翻看,不经意间翻到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实录片段,于永正老师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表演课本片段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我在词语教学时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先初读识记字词,再反复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当学生仍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时,就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理解,或者让他们用这个词造句。但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要么用“气势汹汹”来解释“气势汹汹”,要么搬出《字词句》《词典》来硬生生念出词语的意思,常常一知半解。而于永正老师的这种词语教学,注重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仅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容易理解词语,而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效果自然比生硬地“解释词语”好得多。
我依葫芦画瓢:
师:读到这里,“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的意思,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生笑)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7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一、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整体感知;2、读通;3、读好。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 ……此处隐藏10981个字……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换句话说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要形成高度的统一,而不是片面地夸大一方面的影响,而将另一方面完全弃置于不顾。新课程是涅槃于旧课程中的,而不是凭空臆造的海市蜃楼。它是批判继承旧的东西,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做了一次地有效地融合。在教学中,我既努力地维持文本情感的完整性、连续性,又为学生们设置一定量的语基训练。语基的训练点与文本情感发展形成了遥相呼应的态势。例如:在教学“四要素”时,我要求学生说说文本的主要内容并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地了解了什么是文章的 “四要素”。在关键词语的理解方面,我则采用了孩子们易于接受的随文“情境表演”,活泼生动地去理解词义,并要求学生用语言给出更正确的意义,历练学生捕捉语言的正确性。在文本的结束时,我又设计想象的片段练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触动学生的写作动机,在自然而然情景下,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丰富到自己的语言中,轻松地实现了文本语言的外化。然而这些所有的语言训练都紧扣文本的情感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整合。
整个语基的训练的立足点都是想法设设法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并没有进行机械传授和训练,却能够高度地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充分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学习的方法,建构道德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因为我知道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新”语文课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既要着眼于眼前的教育结果,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终身的发展,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跨越情感的沟壑,飞跃思维的屏障,实现人格蜕变。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4《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我在教学时主要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即历险和脱险。
一、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第一部分——历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也是难理解的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采用了“读读、议议、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体会、再表演,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在评的过程中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目的,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二、边读边演,让表演发挥促进作用。
在第二部分——脱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三、方法指导,让技巧发挥引领作用。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机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一个是表演法,在整篇课文中都有运用。在教学“收拾”一词时,让学生读读下文,从而读懂它的意思,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又给学生重新创设语境辨析词意,得出不同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也会有它的差异。更好地为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奠定基础。
文中的“纷纷、激烈”两个词是需要造句练习的,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轻松完成造句练习。特别是“纷纷”一词,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给学生做好充分的铺垫,造句练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一、反思整体设计
优点:
1、学生质疑,走近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遇险”时,我让学生先说自己上节课遇到的不懂的词,学生纷纷说出了“气势汹汹”、“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触摸了文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
2、扮演解词,走进文本。
用扮演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词语,解决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用心体会课文,用身体表演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朗读,再造文本。
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我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将学生置于朗读的情境中,朗读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感悟了文本,相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小稻秧脱险记》。
缺点:
1、德育渗透,不够到位。
德育目标中第二个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我觉得这一目标的实现较难,尽管自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但我觉得较空洞。
二、反思教学过程
优点:
导入环节能较好地与第一课时衔接,适时激励学生又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精读环节问题设计较精炼,能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结环节检测题很好地与本课教学重点对应,课后作业设计模式也受学生欢迎。
缺点:
导入环节的激励语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改进的方法我想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能经常语出惊人,妙语连珠,我想学生定会喜欢你的语文课,因为那时你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
精读环节有热闹的嫌疑,整个过程“动”的设计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因此当成看热闹而非真正的进入文本学习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还需有教育机智,及时解决问题,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修炼自身。
三、反思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优点:
1、另辟解词蹊径,感受词语意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词语的理解是重点。课文中有一词“警觉”,课前备课时我已注意到这一词语,并想: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呢?讲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苍白,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的年龄水平理解这一词语有一定的难度。反复斟酌后,我让学生表演“警觉的抬头”的动作,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问题,采访表演者:“如果你是杂草,此时你警觉的抬头,内心是何想法或者是什么心情?”通过一演一说,让学生感受“警觉”的意思。
2、丰富评价语言,及时有效评价。
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之前我曾收集过课堂评价语,并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也许雒老师从我的教学设计中很难发现这一策略,但我确实这么做了,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合理使用媒体,有效促进教学。
我认为制作的课件有使用价值,并且出示的时机也较合适。
缺点:
1、评价语虽丰富了,但还缺少自己的风格,有待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媒体课件制作不够精美。自己的制作水平较低,有待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